计算机网络|第6组

在2005门CS考试中提出了以下问题。

null

1) 一个组织拥有B级网络,并希望为64个部门组成子网。子网掩码将是: (a) 255.255.0.0 (b) 255.255.64.0 (c) 255.255.128.0 (d) 255.255.252.0

答复(d) 在B类网络中,网络ID的大小为16位。所以第16位之后的位必须用于创建64个部门。总共需要6位来识别64个不同的部门。因此,子网掩码将为255.255.252.0。

2) 在分组交换网络中,分组沿着具有两个中间节点的单一路径从源路由到目的地。如果消息大小为24字节,且每个数据包包含一个3字节的报头,则最佳数据包大小为: (a) 四, (b) 六, (c) 七, (d) 九,

答复(d) 如下图所示,由于并行性,将消息分成数据包可能会减少传输时间。

图片[1]-计算机网络|第6组-yiteyi-C++库

但是在一定的限制之后,减小数据包大小也可能增加传输时间。

下图显示了相关情况。

图片[2]-计算机网络|第6组-yiteyi-C++库

让所有节点传输1字节的传输时间为t。第一个数据包将花费时间=(数据包大小)*3*t。在第一个数据包到达目的地后,由于并行性,剩余的数据包将花费时间等于(数据包大小)*t。

If we use 4 bytes as packet size, there will be 24 packets
Total Transmission time = Time taken by first packet +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ime taken by remaining packets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= 3*4*t + 23*4*t = 104t

If we use 6 bytes as packet size, there will be 8 packets
Total Transmission time = 3*6*t + 7*6*t = 60t

If we use 7 bytes as packet size, there will be 6 packets
Total Transmission time = 3*7*t + 5*7*t = 56t

If we use 9 bytes as packet size, there will be 4 packets
Total Transmission time = 3*9*t + 3*9*t = 54t

3) 假设具有48位干扰信号的10 Mbps以太网的往返传播延迟为46.4 ms。最小帧大小为: (a) 94 (b) 416 (c) 464 (d) 512

答复(c) 传输速度=10Mbps。 往返传播延迟=46.4毫秒 最小帧大小=(往返传播延迟)*(传输速度)=10*(10^6)*46.4*(10^3)=464*10^3=464 Kbit

上述公式背后的概念是碰撞检测。考虑节点A想要发送帧到另一节点B的情况。当节点A开始发送时,信号必须传播网络长度。在最坏情况下的冲突场景中,节点B在节点A的帧信号到达之前开始传输。节点A和节点B的帧的碰撞信号必须传回节点A,以便节点A检测到发生了碰撞。 信号从网络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称为传播延迟。在这种最坏情况下的碰撞场景中,节点A检测到其帧已被碰撞所需的时间是传播延迟的两倍。节点A的帧必须一直传输到节点B,然后碰撞信号必须一直从节点B传输回节点A。这一时间称为时隙时间。以太网节点必须在时隙时间内传输帧,才能检测到与该帧的冲突。这就是以太网帧大小最小的原因。

资料来源: Microsoft®Windows®Server 2003 TCP/IP协议和服务技术人员Joseph Davies

请看 门角 所有上一年的论文/解决方案/解释、教学大纲、重要日期、笔记等。

如果您发现任何答案/解释不正确,或者您想分享有关上述主题的更多信息,请发表评论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8 分享